鹼性食物可抗癌?


HY Wong Registered Dietitian MSc Nutrition Diet APD DAA Ordinary Member HKDA 註冊營養師

HY.WONG

Registered Dietitian
MSc (Nutr & Diet)
APD DAA
Ordinary Member HKDA

鹼性食物可抗癌-腫瘤-癌症-識飲識食-化療-鹼性食物-鹼性飲食法

一直以來,坊間充斥着各式各樣的飲食法,有的聲稱可以幫助大家迅速減肥,亦有的宣稱有各種神奇的功效,甚至聲稱可擊退癌細胞,但事實又是否如此呢?

鹼性飲食 (alkaline diet)是其中一種被廣傳的飲食法,最近在香港亦因為一段聲稱由醫生發出的錄音而掀起討論,這段錄音提到,市民把身體變成弱鹼性,便有更強的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。當然,事件中提及的醫生已作出澄清,錄音只屬傳言。

鹼性飲食法

鹼性飲食法的概念是在1857年由一位法國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的研究觀察中萌生的,他發現當兔子的飲食由草食變為肉食後,牠們的尿液亦隨之由鹼性變成酸性。隨着人們對酸鹼的認知日益增長,主張鹼性飲食法的Robert O Young 亦透過撰寫有關書籍將這種飲食法傳揚開去,而他的著作主要訊息為過酸性的飲食會令血液和細胞變得過酸,並提出飲食中的酸鹼黃金比例為20:80。

鹼性飲食法的推崇者認為現今的飲食中包含太多酸性食物,不但會影響體重,更會引致一連串疾病如骨質疏鬆、腎病等。此外,因為癌細胞在酸性環境下生長得較快,他們認為應減少進食酸性食物,並以鹼性食物代替,以預防癌症。

一般人進食後,消化系統會分解食物,正如燃燒燃料會留下灰燼一樣,身體也會產生代謝廢物 (metabolic waste),而酸鹼性飲食便是根據這些代謝廢物把食物分為酸性、中性和鹼性。提倡鹼性飲食法的人認為我們的飲食可改變身體的酸鹼值。換言之,當我們進食一些留有酸性代謝廢物的食物後,血液會變得更酸性,反之亦然。

根據食物的代謝廢物而作出的酸鹼性分類如下:

酸性:肉類、家禽類、魚類、奶品類、雞蛋、酒精

中性:天然油脂、澱粉質、糖份

鹼性:蔬菜、水果、果仁

 

孰是孰非?

身體不同部位的酸鹼值有異,如胃部需要胃酸消化食物,故此酸鹼值為酸性的1.35 至 3.50;與此同時,血液是弱鹼性的7.36至7.45,細胞內液則是6.80 至7.30,所以身體並沒有一概而論的酸或鹼。而且,血液中的酸鹼值只容許微少的變化,身體有很嚴密的機制調節酸鹼值以維持體內平衡 (homeostasis)。

首先,血液內的緩衝系統(buffer system)一部份由碳酸/碳酸氫離子 (H2CO3/ HCO3)操作,另一部份則由蛋白質透過吸附或放棄氫離子作緩衝,這種化學緩衝系統只需數秒便可把酸鹼值調節過來。另一個緩衝系統由肺部進行,它透過調節呼吸的速度和深度排走由食物經消化後所產生的碳酸,過程只需數分鐘。若然肺部沒有任何異常,日常飲食的變化基本上不會改變血液中碳酸的濃度。最後的緩衝系統便是腎臟,它需要數小時以至數天來調整酸鹼值,是一個長遠調節機制。它會排出由細胞製造的硫酸和鹽酸,並透過調整氫離子和碳酸氫離子的排泄、吸收或製造,來維持碳酸氫離子緩衝系統的穩定。

除了肺部問題如肺炎、囊狀纖維化外,攝取過量酒精、糖尿病引發的酮症 (ketosis) 或腎功能異常也可引致血液中的酸鹼值大幅改變,使其超出正常範圍,造成具致命性的代謝性或呼吸性酸/鹼中毒(metabolic/ respiratory acidosis/alkalosis)。

 

鹼性飲食法與癌症相關的研究

飲食可改變尿液的酸鹼值,但對血液的影響是微乎其微。曾有研究顯示,日常要進食45克碳酸氫鈉或15-20克氯化銨才能把酸鹼值增加或降低0.2,換算為食物的話,便相當於一口氣進食18磅橙(增加酸鹼值)或4磅半的瘦牛肉(降低酸鹼值)。

雖然癌細胞在酸性環境下生長得較快,但研究顯示,即使在非酸性環境下,癌細胞能自行令其生長環境變得酸性,所以科研團隊亦以此為癌症治療的研究方向。而現有針對鹼性飲食法與癌症的關係的研究屈指可數,現有的研究結果亦未能證實此飲食法對治療癌症有幫助。

雖然鹼性飲食法背後的理念未得到科學印證,它的飲食主張多吃水果、蔬菜,與香港防癌會提出的防癌飲食建議和「健康飲食金字塔」的原則:多吃新鮮蔬果、少吃肉類有相似之處。不過,癌症患者對熱量和蛋白質的需求比一般人高,而且更有部份的患者因癌症本身或受其治療影響而食慾不振,此階段反而應着眼於從飯粉麪或肉類等食物攝取足夠熱量和蛋白質,以免體重驟降,影響治療或引致癌症惡病質。長遠來說,依照鹼性飲食法進食亦可能使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,如維他命D、鈣質、鋅質等,而身體是需要這些營養來維持骨骼和免疫系統健康。